详情
贴片广告图片

道口镇东关村:金灯寺的传说,是一段运河文化

滑州城事 13719阅读
滑县事儿
滑县事儿Lv.25楼主+关注
2016-10-27 14:23 来自河南
贴片广告图片
道口镇东关村
【村名由来】
咸丰11年(1861年),滑浚县丞陈秉信督工,道口人韩方,康鹤年、赵家训,张基等人负责集资和施工,在道口四周挖壕沟、修筑土寨墙13华里,设七门,把七条历史沿革道口通往外界的道路分成寨里、寨外,大集街向东出道口的路在关帝庙东墙外被寨墙分割,寨外部分被称为大东关,东关村,因区域内辖大东关而得名。该村1958年建队时,与五星和建一个大队,1960年分队后,建为东关大队,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红旗大队,1976年复名东关大队,1983年改为 东关村。
【村情概况】
东关村,位于道口镇中东部,东关村是中共滑县县委。北与五星村相连、西与顺南村毗邻、南与南街村相接,东与城关镇的大西关村、小西关村接界。全村总人口2747人,姓氏有:文、马、龚、陶、罗、李、王、焦、曾、冯、杜、林、付、雷、宋、段、薛、苑、倪、顾、曾、陈、曹、孔、郭、胡、柴、孙、许、徐、郑、仇、魏、韩、荣、申、乔、齐、崔、邵、吴、耿、杨、任、蒋、姜、谢、周、姬、邓、靳、钮、苏、卢、柳、画、都、连、巫、吕、苗、裴、景、何、康、毛、秦、明、白、丰。现村中已无耕地,村民小组11个。狭义的大东关位于道口东部正中外侧,东西长250米,西至大东门,东至老母庙,南北宽250米,面积0.0625平方公里,是道口通往城关和伸向东南的交通要道。那时的大东关已形成自然村,以文、马、陶、罗、龚等姓氏为主,约有村民30余户,200余人。村民生计靠每家种几亩薄田,和农闲到寨内打短工、到卫河码头当装卸工为生。域内沿街设有粮坊、车马店等,北有东岳庙,东有老母庙和三皇庙,东北有蔡状元坟。
新中国成立后,道口镇东关村成为中共滑县县委、县政府、县人大、县政协和道口镇政府所在地,是滑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的中心,区域优势明显。
东关村位于道口镇东中部,行政区域包括大集街、苦水井街、后大街中北部、大东关。四周与本镇的五星村、顺南村、南街村,城关镇的大西关村、小西关村毗邻,村域总面积 2.2 平方公里。

【历史沿革】
据《浚县志》载,早在金朝就有了道口,称李家道口。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(1368—1424年),先后7次自山西向河北、河南迁民,此处形成一个以康、王、禹、蔡、薛、程等姓氏为主的近千人的村庄。此后,随着卫河航运业的发展,来此定居者日益增多。清末民初,道口逐渐发展成为“商业骈集,货物幅奏,万屋鳞次,帆墙之聚”的豫北重镇。
清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滑浚县丞陈秉信督工,同邑人训导韩方、庠生康鹤年、监生赵家训、张荃等监工,道口筑土垣,周长13华里。光绪元年(1875年)由浚县知县欧阳霖主持其事,武举赵廷杰等集资改西部土垣为砖墙,并修七门,城区实测面积3.8平方公里,城内布12条大街。一巷72条胡同,城外有大东关、左右两个小东关和北门外街。行政区设三关六铺,城内划分六个行政区,称六铺,其管理范围分别是:头铺区(顺河街中北部、二道街、三道街、码头街、北门里街),二铺区(顺河街中南部、大集街、狮子巷),三铺区(一面街、上下口街),四铺区(老爷庙街、西门大街、小南门街),五铺区(后大街、牌坊街、南小东门里街),六铺区(脚力市街、中大街);城外有大东关、北关、西关行政区。现在的东关村包括大集街、中大街(现苦水井街)、后大街中北部与大东关。新中国成立前,东关在不同时期被铺、保、街管理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以街区为单位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1953年,寨内部分称为中大街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寨外属于北大街初级生产合作社。1956年两街合并成为五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1957年改称五星集体农庄。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,五星集体农庄改称五星大队,1961年为便于地域管理,五星大队分为两个生产大队,即五星大队和东关大队,东关大队由原中大街初级社所辖区域和北大街区域中的大东关组成。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,东关大队改成红旗大队,1977年文革结束后恢复东关大队,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,建立乡镇人民政府,东关大队改称东关村。
明清时期,设有私塾学堂,秀才文映珍在家中设立学堂,教授《四书五经》、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论语》等,他是当时道口的毛笔字大家,光绪三十年,《重修南大王庙碑记》出自他的手笔,石碑现立于西门里南大王庙遗址之上。
清光绪七年(1879年),长芦盐会主办维正义学,校址在财神庙内(现大集街路北)。光绪八年(1880年)浚县县令黄景于道口三官庙(现后大街路西)创办黎南书院,并题写“明题大用”匾额,同时著《黎南书院记》。书院是当时道口藏书最多的地方,也是文绅、童生、秀才聚会及岁试的场所。
东关村内古建筑众多,如大集街历史街区及临街四合院、苦水井历史街区、后大街历史街区等、著名的有郭家大院(老县委院)、同和裕票号、七门相照的关家院古院落及后大街的聚昌店、基督教堂院、大集街的薛花园、晋商会馆等。2014年止,东关村域内逐步形成了以租赁形式为主的较大商业区有,紫光步行街、烧鸡街、宾北广场、敬老广场商业区、道城路阳光百货商城、义乌商城等。 如今的东关古历史街区轮阔清晰可见,尤其是大集街保护基本完好。
【道口同和裕银号旧址】

道口同和裕银号旧址位于道口古镇大集街西段,始建于1915年,原有房屋100余间,占地2余亩,该院东西宽15.4米,南北长48.4米,有临街北楼5间,进深6.9米,东西厢房楼各有9间,进深4.15米,两楼间距6.3米,现存临街北楼和前院东西厢房。

道口同和裕银号,是清末民初新乡人王晏卿(王晏卿曾被称为豫商大鳄,卒于1986年)于1912年所办。建国后此处曾是滑县政府和道口镇政府所在地。业务涉及存放款、汇兑,并兼营商业。依托当时的水、陆交通地位,该银号的开办为“同和裕”开展金融活动、建立金融网络奠定了基础,是“同和裕”早期的金融联络、商业活动、信息联络的中心,也为道口金融和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民国26年(1937年)10月4日,经新乡县司法处民事裁定,同和裕银号宣布破产。同和裕倒闭后,道口区公所、公安分驻所、滑县人民政府、道口镇人民政府等曾先后设立于此。1994年,部分建筑被拆除。
【聚昌号旧址】
聚昌号旧址位于东关村后大街中段路西及现在道口一完小院。聚昌店是经营粮食的商号。现存三合楼院,建于清乾隆年间,距今有200多年历史,该院坐西朝东,主楼五间,南北配楼各三间,三座楼门楣上各有匾额。主楼上匾额,正中大字“尔昌尔炽”,落款主人张大方创建,乾隆五十一年七月吉日。南配楼匾额为“载锡之光”,落款“主人超庵题,乾隆已卯年春月”,北楼门楣上,匾额为“和气致祥”。
【郭公馆遗址(老县委遗址)】
郭公馆遗址,位于苦水井街路西,北部靠大集街,东西长八十米,南北长七十米,占地约十亩,院内西南部不规则向外突出。郭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(1850年)由天津塘沽商人郭老六始建,到其子郭俊卿完工,前后历时长达50余年,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。院内当初建成时共有十处单独院落,建筑风格属我国南北融合的园林结构。郭家以经营盐业发家,郭俊卿在清末曾被朝廷封为“山东后补盐巡道台”。
郭公馆1946年道口第一次解放时曾作为道口市民主政府所在地,建国后为中共滑县县委所在地,1959年后为老县委家属院。惜于1996年东半部被县房管所拆毁开发为公租房住宅楼,现仅存根基遗址和西半部少数院落。
东关村区域内还驻有长途汽车站、县邮电局、县中心医院、镇医院、县工商行、县农业银行、县邮政储蓄、县信用联社、影剧院、新华书店、道口镇第一实验小学、县宾馆、国宾饭店、国营旅社、车站旅社、浩创商贸城、万家福商贸城、道城路光洋百货、解放路光洋百货、义乌商贸城、敬老广场商业区、迎宾广场商业区及数百家临街商店,车水马龙,行人如织,商业繁荣。
明清时期,道口镇办学读书之风颇为盛行。至清末已有私塾15家、书院一家、义学一家,其中颇负盛名的黎南书院(办于1880年)、维正义学(办于1879年)都在东关村范围内。清朝末年,东关村共有4人考中秀才。其中,东关马老如家,出了父子双秀才。东关最后一个秀才文映轸,是当时享誉道口的知名书家,曾为多个庙宇、商铺题写扁额,光绪30年,所立的“重修南大王庙碑记”就是出于他的手笔,至今立于道口大运河遗产区南大王庙遗址处。
东关村域内历史上曾有庙宇多处,规模较大的有:大集街中部的泰山老奶庙、财神庙。大集街东部关帝庙。后大街中北部的三官庙。大东关北部的天齐庙、东部的三皇庙、老母庙。在新中国成前,这些地方都是古镇人文交流的中心。特别是大集街、苦水井街、后大街北部,由于庙宇集中,成为以庙宇为中心的四方型繁盛街市。关帝庙区,地面相对宽阔,天天有会,日日有集,顺河而来的商家游客,多汇于此。至今的“三月二八东关会”,即是当年“天齐庙会”的沿袭。
村中古会:三月二十八,会期三天。
【泰山老奶庙和财神庙遗址】
泰山老奶庙和财神庙遗址,位于大集街路北(现卫生局家属院),该庙有前后两个大院,前院为泰山老奶庙,后院为财神庙,相传老奶庙供奉三位泰山老奶,皆为铜身像,每尊重300斤左右,后冯玉祥军驻道口时被毁。该庙在清朝和民国年间曾办过私塾和义学,新中国成立后,此处曾为县武装部和县卫生防疫站所在地。
【关帝庙遗址】
关帝庙遗址,位于大集街东关路北与贸易路连接处(现街心花园)。庙内供俸三国时关云长,庙台离地面高五尺,有台级八阶,建筑宏伟,坐东向西,山门前牌坊上,书大字“亘古一人”。关帝庙内有铁铸大刀一把,重150斤。关帝庙曾用作县公安局监狱,1958年盖共青楼时拆除。
【天齐庙遗址】
天齐庙遗址,位于大东关街北。天齐庙内庙舍很多,有殿院数处,山门前有戏楼一座,主殿院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。民国17年(1928年),冯玉祥部驻防道口时拆除天齐庙,庙前戏台被称为大成舞台,是当时道口群众听戏娱乐的场所。新中国成立后,天齐庙遗址上建起职工俱乐部,2004年被房地产开发,现在称为惠林苑小区。
大东关3月28日天齐庙会:相传,东岳大帝黄飞虎是农历3月28日出生,每逢这一天,天齐庙前人山人海,戏楼连唱三天大戏,各种做买卖的、打把武卖艺的,十里八乡的信众云集此处,烧香祷告求大帝降以平安。这种原始的以烧香祈求神灵保佑为目的的形式逐渐演变成集会。由于农历3月28已经临近小麦即将成熟的阶段,天齐庙前交易商品以买卖麦收农具为主,像杈、爬、扫帚、扬场掀,背篓、簸箕、镰刀、篮等,还有日常用品和牲蓄、猪、羊等。
天齐庙虽已消失近70年,但每年的3月28东关会被延续下来。
【三官庙遗址】
三官庙遗址,位于苦水井街东口路北与后大街交汇处,该庙坐北朝南,分前院侧院,山门前隔路有戏楼一台,供奉传说中为民造福的天官、地官、水官。清光绪八年(1880年),于三官庙侧院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曾是有名的公学“黎南书院”。庙前戏楼被称为居仙戏楼,是当时道口人主要的娱乐场所,有时一天三开锣,并搭有席棚,风雨无阻,有好多豫剧、河北梆子、山西梆子、京剧等名角都在此唱过戏。三官庙大部分建筑毁于日军侵占道口期间。三官庙址,解放后曾被建成县人民会堂后改成人民影院,1998年房地产开发,现称为怡林花园小区。
东关村民间艺术源远流长,底蕴厚重,武术、背阁、高跷、盘鼓、大秧歌、挑花篮、跑旱船等都是历年道口镇正月二十九古火神庙会的必展节目,给古镇群众带来喜庆和欢乐。有多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团队:大东关武术背阁会、后大街青狮龙船会、大集街高跷会、苦水井街推车莲船会。大东关传统武术字拳,自清朝乾隆年间传入道口,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,是国家稀有拳种,堪称“武坛奇葩”。目前东关村练习此拳者有100多人,于2013年该拳种被批准为县级文化遗产。大集街高蹊表演有近200年历史,节目表演绘声绘色,精彩绝伦。
【字拳传承谱】

1978年,张希珍(女)同志代表河南省武术队参加全国武术比赛,首获全国武术比赛传统拳、刀比赛第6名,全国第五届拳刀比赛第四名,1985年获硕士学位,1997年进省体校工作,2002年任省武术队主教练,高级职称,现任省体委四中心主任。2013年,县体委举办的3次全县武术比赛中,2次获得比赛集体第一名,同时获得3个个人第一名、5个第二名。文刚岑、文刚忠于2014年5月获国家武术协会武术六段资格、河南省武术六段考评员、一级武术教练资格。马兆海同志获省一级武术教练资格,任滑县武协常务理事。


【古今名人】
田英莲: 号田老莲,天启庙主持,清乾隆中后期人,武术宗师,师从陈开泰,精通字拳,大东关字拳创始人。
林东浦: 号林老东,道口武术名家,精通字拳,是字拳第四代传人,其功夫在道口和邻近地区有口皆碑,在保镖行业,因其功夫深厚,声誉远扬,被誉为“响镖”。
郭俊卿:号郭来子【1865至1928年】,祖籍天津,清侯补盐巡道台,大盐商。
文映轸:字翼采【1864至1919年】,清末秀才,知名书法家,擅长楷书和行书,其撰写的匾额在滑县、浚县民间至今仍有珍存,清光绪30年,其丹书“重修南大王庙碑记”,至今仍立于南大王庙遗址处。
仇良贵:1944年生,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新疆军区保卫处长,汽车30团政委,河南省濮阳市公路局纪委书记。
郭法贞:1944年生,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中共党员,新疆军区团职助理。
孔凡伦: 1946年生,中共党员,曾任东关第一村民小组组长,新华造纸集团董事长。曾被授予农民企业家光荣称号,1994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,为河南省第7、8、9届人大代表。曾任道口镇党委副书记,东关村党支部副书记。
荣秀芝:1952年—2009年,中共党员,生前曾为村会计,当选12届安阳市人大代表。
王同有: 1964年生,中共党员,现任东关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,自12届以来被选为历届县人大代表。
文俊有:1963年10月生,中共党员,现任村两委成员,村会计,当选为县第8届人大代表。
雷保安:1956年生,中共党员,现任村两委成员,村委会副主任,当选为第9届县人大代表。
马清河: 1955年生,中共党员,村第8小组组长,当选为第10届、11届县人大代表。
王平录:1948年生,中共党员,村第五小组群众代表,当选为第8届、9届、10届县人大代表。

王绍礼:现年84岁,行医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,王绍礼眼科“金子招牌”的创始人。1974年从事眼科医疗,1980年创立王绍礼眼科。上世纪90年代,被滑县残联指定为“白内障定点治疗单位”。患者有来自山西,焦作,新乡,新疆及全县各个乡镇。王绍礼眼科精于白内障、青光眼、眼外伤的治疗。1996年10月12日,第三次国际眼外伤学术会(在郑州召开)上,王绍礼的论文《显微手术在基层眼外伤中的应用》,博得国内外眼科专家高度好评。国际眼外伤学会中国分会主席,现有“眼科泰斗”之称的张效房教授,对王绍礼眼科的精湛医术大加赞赏,并合影留念。会后,河南省残联又为王绍礼眼科提供了德国生产的便携式手术显微镜。康宝春:王绍礼妻子,“王绍礼眼科”的共同创始人,致力于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。王绍礼夫妇重视子女在眼科医技方面的深造和培养,其子女传承和发展了王绍礼眼科的“金子招牌”,儿子王宇舟和四女儿王宇光秉承家业,现为王绍礼眼科的第一代传人。王绍礼眼科,医术源远流长,医德受众人赞许,在滑县享有极高声誉。

(右起:王宇舟 王绍礼 康宝春)
【村中故事】
金灯寺的传说
金灯寺,坐落在道口镇东关村北部,具体何人何年所建,现已无文献可靠。据传,在明朝末年,金灯寺改称东岳庙。金灯寺曾有殿院数处,山门前,有戏楼一座,主殿里供奉着东岳大帝黄飞虎。民国17年(1928年),冯玉祥部队驻防道口时,东岳庙被拆除,庙前的戏台始称为“大成舞台”,成了当时道口群众的听戏娱乐场所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东岳庙的遗址上,建了职工俱乐部。2004年,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,现在已成为惠林苑居民社区。
金灯寺,越经几朝历史变迁,风雨沧桑数百年。早在金朝(公元1115年——1234年)时期,黄河流经此处,当时,这里是黄河左岸金堤上的一个渡口,最早有一李姓人家在此摆渡为生,故称李家道口。

穿越时空的隧道,我们走进明清,或是更早的年代,扑朔迷离的金灯寺传说,见证了东关村、道口镇乃至大运河的繁华过往。

据传,有一得道高僧,许下了弘誓大愿,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建一寺庙,弘扬佛法,了却一生志愿,惠泽一方黎民,而后坐化圆寂。为给寺庙选址,他跑遍了大江南北,为日后寺庙的香火繁盛,得到一处上等的风水庙址,他南渡黄河,舟游长江,来到了杭州湖畔。

西湖风景,堪称绝妙绝伦,亦如苏东坡诗云“水光潋滟晴放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,但见那湖中有岛,岛中有湖,白堤苏堤有分,柳浪闻莺,双峰插云,三潭印月里,还有曲院风荷,南屏晚钟时分,有秋月平湖,雷锋夕照中,红粉如黛,断桥残雪,六桥烟柳,晴日娇媚,雨天奇幻,弥漫的云水之间,堪为天上人间,凡间仙境,缥缈梦幻。高僧乃出家之人,看不惯这娇香亮艳之地,摇头自语曰:“此处景色过于艳丽,载不动老衲的的佛法之重,如在此选址建寺,老衲平生所学,必殆送于湖畔歌舞,倾废于湖光山色之间”。

西湖暮色里,高僧信步游走,正迟疑间, 忽然看见,头顶上,一盏金灯,凌空漂游,其光甚明。西湖的上空,金灯似在巡视一般,俯瞰游走了三周,然后,飘然北飞。高僧心想:“金灯,乃祥瑞之物,必落于吉祥宝地,金灯着地之处,就是老衲要找的寺庙选址”。于是,他追着金灯一路北来,途中,山山水水,沼泽丛林,河流纵横,高僧施法追行,歇脚时,金灯凌空不走,等候与高僧一路同行。
金灯北飘,来到了豫北太行山麓,许是昔日的朝歌巫妖之气未尽,金灯片刻逗留后,朝东南方向径直飞去,高僧仰金灯光芒,一路追行。

金灯飘到了黄河渡口(现在的东关村北部),这里零星分居着几户人家,黄河上,有人在摆渡为生,渡口边,有一桩牌,上面写着“李家道口”。金灯忽然坠地,高僧定睛一看,金灯已化作成了一尊巨石。高僧指石而曰:“多谢金灯引路,羽化点拨,此处,就是老衲的寺庙选址了”。

此后,高僧在金灯落下的地方,建了一座寺院,为恩记金灯指引,寺院取名“金灯寺”。金灯寺落成后,高僧勤心,正气教民,广布善缘,弘扬佛法,百里内外,金灯寺,声名远播。
后来,金灯寺的周围,不断有乡民聚拢而来,他们在这里打庵而居,勤劳耕织,金灯寺里,高僧佛法庇佑,这一带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人口也渐渐增长起来。这里的河水潺潺,顿挫抑扬,摆渡人家,李姓先民,轻撑着竹篙一把,揉撸划河;河岸上,丰姿绰约,衣袂娉婷,舂米捣衣的声音,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,还有金灯寺的暮鼓晨钟,此时,已融进了东关村的百年风尘。这便是东关村的最初的先民了。

金灯寺在此之后,佛界名声日渐远扬,寺院的香火也日渐旺盛。之后的数百年岁月里,随着卫河航运业的发展,这里的游客、香客、做生意的也逐渐增多起来。话说明朝末年,有一江南蛮子游历至此,见这里百业兴旺,人们勤劳淳朴,家家户户,仓盈囤实,年轻人或读书或习武,河水环抱,聚气揽财,一派升平景象。此番风水祥瑞之地,前途不可限量,不久或文或武必出国家栋梁之才,嫉妒之心油然而生。他仔细观察了这里的地势脉象,发现金灯寺前,有一百米龙脉,凡人看只是一条街道,实为卧居的一条土龙,这百米龙脉,不但保佑了金灯寺的香火旺盛,也护佑了一方的黎民百姓蒸蒸日上。于是,他想出了一条歹毒之计,要铲断土龙,破了这里的龙脉气相。

金灯寺坐北朝南,寺前两边有两座池塘,中间有一条小路,直接“土龙龙脉”(当时东关村的一条繁华街道)中间。南蛮子找到了寺院主持,说:“寺院自建立以来,香火旺盛,此乃风水宝地,但美中不足的是,寺前的两个坑塘,没能连在一起,如能修个跨桥,将两个池塘连接在一起,日后,寺院功名必大成气候。”
不懂得旁门左道的主持,听信了南蛮子的这番话,就责令众僧挖断土路,要建一座跨桥。待“土龙龙脉”挖到一半的时候,硬土坚如石头,众僧用镐头砸打,突然,鲜红的血浆喷射出来,溅了众僧一身红裳。金灯寺老主持知大事不好,中了南蛮子蛊惑,破了这里的龙脉,但为时已晚,风水已破,他懊恼不已。
从此,金灯寺香火日衰,游人渐少,寺院的僧人也陆续奔走他乡。不久,金灯寺威名大减,名子也更名为东岳庙,殿院里,供奉起了东岳大帝。相传,农历的三月二十八,是东岳大帝的生日,每年这天,东关村都起庙会,以示纪念。时至今日,东关村的这一古庙会,仍在传袭。
黑心的南蛮子,破了金灯寺的风水,也破了另一个传说。此前,民间传闻,说是东关村要出一百条玉带,后来,却出了一百条扛布袋、拉纤绳的苦力汉子。
这一百条汉子,手里握着航运社开具的纤夫票单,在运河的渡口,排队等候;这一百条汉子,在脚力士街道上,精神饱满,等待召唤。就是这一群汉子,延展了我们运河的厚重百年。明清以来,借助水路的便利,这里成了商贸重镇。清光绪年间,这里的水路更加畅通,上达百泉,下达天津,天津得了漕运、海运和芦盐之利,迅速发展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,形成了“天津经济繁荣圈”。除了通畅的水运之外,道清铁路,将天津来的布匹和其他洋货通过土路运往濮阳、清丰、长垣、内黄等地,再将这些地区的棉花、粮食等运往天津。水陆交通的便利,使道口成为商贾云集、人烟辐辏,远近文明的“水旱码头”,“帆墙林立,三百石之民船,四时畅行,南粮北运,津货南来,通梁达燕,运卫仰鲁,轮蹄徒旅”。道口古镇的经济文化之繁荣,在金灯寺传说之后,商贾云集、贸易繁盛,日进斗金,遂成为豫北重镇,著有“小天津”之称。
我们试想一下,有关金灯寺的传说,倘若南蛮子不破这里的龙脉风水,真有龙脉之气,遇朝代更迭,这里必将会刀光剑影,烽烟四起,生灵涂炭。悠悠的古镇文明,运河文化,也将成为美丽的传说。
东关村支部书记:王同有

配图:齐莲英

故事提供人:文法玉

材料收集:王胜利 文俊有 宋配宗

文字审定:侯志红
编辑指导:王金星
史料勘正:刘继干
编辑撰稿:刘红粉
滑县政协《一村一故事》道口镇编辑组编后语:卫河之滨,古镇的每个角落,都有厚重的运河文化,传承历史,播颂文化。道口镇《一村一故事》编辑组,在镇党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通过实地采访,编辑组走村入户,精彩故事,精彩打造厚重历史。古城故事多,敬请关注。欢迎留言板参与互动交流。
互动热线:15003722130
滑县政协《一村一故事》编委会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!

贴片广告图片
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
3
5
10
15
20
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

广告图片 广告

可能感兴趣

没有任何回帖,回复抢沙发~
1
城市通